亚盛医药:全球化战略加速,双引擎驱动商业化高速发展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0:39:00
“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挑战,我相信今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点。我也坚信,健康始终是一个朝阳行业,尤其是在中国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已经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拥有优质的人才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近日,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在2024年业绩公布之际表示,相信生物医药在未来几年将迎来突破,更多地满足中国和全球患者的需求,促使中国的技术走向世界,获得更多国际认可和市场份额,也为所有投资人带来回报。
在生物医药的竞技场上,当大多数选手都在追逐热门靶点的聚光灯时,亚盛医药这家由科学家带领的公司选择了另一条路,不是做跟随者,而是成为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开拓者。于是差异化创新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作为拥有亮眼表现的18A企业之一,2024年亚盛医药无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报告期内,亚盛医药实现收入人民币9.81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42%,增长主要来源于武田制药的选择权付款和耐立克(奥雷巴替尼)的强劲销售等。
杨大俊给予了亚盛医药2024年成绩高度肯定:“我们对2024年取得的各项成绩感到非常满意,尤其是在整个医药市场和资本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在临床开发、商业销售、资本市场和国际业务拓展(BD)方面,都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未来,随着新适应症进入医保持续放量、APG-2575的临床开发与审批进度不断深入、其他在研品种的全球临床开发渐入佳境、以及与武田达成战略合作,亚盛医药依然有许多潜力尚待挖掘。
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从科学家的梦想到改变医学实践的创新,新篇章下,亚盛医药的全球化又将驶向何方?
从患者需求出发,构建竞争护城河
当行业纷纷追逐热门靶点的风潮时,几位科学家以独特的临床开发视角与策略,毅然将目光投向那些“无药可治”的患者群体。
9位董事会成员中有6位博士,拥有经验丰富的顾问团队,与大量临床医生、KOL或PI认真讨论临床需求,争取让每一个靶点的选择做到区别于竞品的差异化。亚盛医药的研发史,写满了科学家们对解决临床需求的执着。
正是在这样清晰的布局下,核心产品耐立克销售渐入佳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达人民币2.41亿元,同比增长52%。
作为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物,耐立克首个适应症于2021年11月获批上市,打破了中国携T315I突变耐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长期无药可医的困境,填补了临床治疗空白;2023年11月,耐立克新适应症获批,用于治疗对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慢性期(-CP)成年患者。
自2001年以来,TKI的问世显著提升了CML患者的生存率,然而,随着靶向药物的普及,获得性耐药问题逐渐突出,其中50%以上的耐药与BCR-ABL激酶区突变有关,最常见的是T315I突变,占突变类型的10%-30%。
从现有临床数据来看,耐立克的一大优势在于其针对多种突变,尤其是T315I突变的显著疗效。相比之下,数据显示,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阿思尼布(Asciminib)在应对T315I突变时,需使用5倍剂量,且价格高昂。
更为关键的是,耐立克新增适应证获批后,意味着其在耐药CML领域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患者大幅度增加,同时患者治疗持续时间(DoT)不断延长,市场空间大大扩容。
耐立克的潜力远不止于CML。其在研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适应症市场同样是一片蓝海。
ALL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0.69/10万,Ph+ ALL约占成人ALL患者的20%-30%,且好发于老年人,对治疗耐受性差。在小分子靶向药物TKI问世之前,单纯化疗治疗Ph+ ALL的5年总生存(OS)率低于20%。TKI的应用显著改变了该领域的治疗前景,但一代以及二代TKI治疗Ph+ ALL患者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的复发率高、无病生存期短且预后较差。此外,目前国内尚无任何TKI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Ph+ ALL 患者,该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目前,耐立克正在开展一项联合化疗对比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Ph+ ALL患者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意味着该药物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Ph+ ALL的TKI药物。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耐立克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新诊断Ph+ ALL患者。
杨大俊表示:“目前,该适应症也在与FDA沟通,争取获得FDA批准开展全球注册临床。”这一适应症领域无论在患者规模还是市场潜力方面,也被外界寄予厚望。
值得注意的是,带着对满足临床需求的敏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放眼亚盛医药管线,“靶点猎人”已在血液肿瘤领域布下一盘大棋,产品协同效应初现。
APG-2575(Bcl-2抑制剂)便是亚盛医药下一个重要看点。
杨大俊指出,Bcl-2抑制剂被称为“小分子PD-1”,适应症覆盖广泛,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甚至实体瘤和非肿瘤领域。
然而,Bcl-2靶点因其成药性挑战极大,全球范围内仅有艾伯维与罗氏合作开发的BCL-2抑制剂维奈妥拉于2016年获批上市。在国内,除了亚盛医药,还有百济神州、正大天晴、复星医药、诺诚健华等多家企业也在布局Bcl-2抑制剂,其适应症布局大多参照了维奈克拉的覆盖范围。
亚盛医药进度明显领先。去年11月,APG-2575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获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用于单药治疗难治性/复发(R/R)CLL/SLL患者,是首个在中国提交NDA的国产原研Bcl-2抑制剂,并有望成为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
此外,APG-2575还在开展4项注册III期临床,涉及CLL/SLL、AML、MDS多个适应症,其中一项获美国FDA许可。这些注册III期临床研究的推进,将在未来不断为APG-2575的商业化提供动能。
杨大俊介绍,Bcl-2抑制剂在联合治疗策略上具备广阔空间,可与多种抗癌药物形成协同效应,包括与亚盛医药已上市药物耐立克进行联用。
“耐立克已被证实可降低MCL-1蛋白水平,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MCL-1的降低可与Bcl-2抑制剂形成强效协同机制。早期研究甚至表明,这一联合策略可能具备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的效果。在去年ASH年会展示的,耐立克联合APG-2575治疗儿童Ph+ ALL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与APG-2575的联合应用前景。”杨大俊具体解释。
可以预见,如果耐立克联合APG-2575能够实现无化疗(chemo-free)的治疗方案,即仅依靠两款口服靶向药物便可达到长期有效控制疾病的目标,将为患者带来革命性的临床价值。
杨大俊坦言:“在全球范围内,亚盛或许是唯一拥有Bcl-2和BCR-ABL两个靶向药物的公司,这一独特的产品组合将带来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力。”
全球化战略验证创新价值
上述管线的卓越成绩,印证了亚盛医药多年来创新脚步的风雨兼程。然而,是否真正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得到监管部门和制药行业的认同,此前对亚盛医药来说还是一个问号。
2024年,全球市场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 那些曾被质疑为“太冒险”“太理想化”的选择,最终成为行业瞩目的里程碑。谈及亚盛医药2024年迎来的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突破,杨大俊难掩喜色。
第一道里程碑,来自全球临床开发的突破。
2024年初,亚盛医药的耐立克迎来了重要时刻——其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试验(POLARIS-2)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
杨大俊表示,凭借在耐立克在中国市场的上市经验及强有力的临床数据,亚盛医药成功在美国推进了一系列试验,并最终通过中国与美国的数据协同,赢得了FDA的三期注册方案批准。在FDA推行Project Optimus后,这样的获批尤为难得。
这不仅是对耐立克疗效与安全性的认可,更象征着亚盛医药在国际化征程上的又一关键跨越。
第二道里程碑,源自全球合作的深化。
2024年6月,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就耐立克达成选择权协议,其背后的战略价值不可忽视。
作为全球血液肿瘤领域的重量级选手,武田既是对手又是伙伴。杨大俊坦言,这一协议在多个层面为亚盛医药提供了巨大助力。武田作为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不仅带来了1亿美元的首付款,还通过7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进一步加深合作关系。一旦选择权被行使,未来里程碑付款总额将高达12亿美元,并附带12%至19%的销售提成,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此外,武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成熟的商业化团队,一旦亚盛医药的创新产品成功上市,将能够借助武田的全球网络,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拓展。
第三道里程碑,落在资本市场的跃迁。
2024年,亚盛医药做出了一个深远的决定——赴美上市。经历了严密的准备与审慎的战略规划,公司于2024年底完成了纳斯达克IPO的所有必要程序,并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审批通过。这不仅是一次资本层面的成功,更是对亚盛医药创新能力的国际背书。
亚盛医药能够赢得全球市场认可的背后,蕴含着多重原因。
一方面,创新药研发向来充满挑战,尤其是那些前所未有、无先例可循的领域,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技术壁垒、更长的研发周期以及更高的失败风险。“创立之初,许多企业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回报,选择风险小、见效快的路径,然而,亚盛却始终坚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突破行业瓶颈,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杨大俊强调。
另一方面,坚持并非盲目,科学与数据才是亚盛前行的准绳。 在创新药研发的道路上,挑战无处不在,每一环都可能成为项目存亡的关键。杨大俊指出,过去,亚盛曾主动放弃部分项目,或因市场竞争激烈,或因临床数据未能达到预期,又或是因缺乏足够的差异化优势。面对现实,亚盛并不执着于所有项目的推进,而是以科学为基石、以数据为导向,审慎筛选能够坚持下去的管线。
从这一逻辑出发,亚盛医药走过了15年的创新之路,并在资本寒冬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了卓越的临床研发进展和稳健的市场表现。
2025年开年,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一块来自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电子屏骤然亮起。当亚盛医药继香港上市后叩开全球资本市场的第二声战鼓,新的篇章拉开帷幕。
“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欧美长线基金对投资标的的合规性要求愈发严格,而只有在美股挂牌、符合SEC监管要求的企业,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投资范围。因此,亚盛的双重主板上市,不仅让其港股投资人保持灵活性,也为欧美资本,尤其是长期投资者打开了投资通道,这是单靠港股市场难以实现的突破。”杨大俊表示。
此外,亚盛医药成功登陆美股,也再次证明了其产品的价值。此次美股上市的背后,亚盛医药得到了华尔街最顶级投行摩根大通(J.P. Morgan)和花旗(Citi)的认可。能够得到这些全球顶级投行的认可并助力上市,本身就是对亚盛医药商业模式、研发实力和市场潜力的强力背书。
纳斯达克上市从来不是亚盛医药的终点,而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从长期战略来看,美股上市不仅为企业未来融资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其全球业务拓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时间会证明,亚盛医药的全球化航程将驶向何方,又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怎样的惊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