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慰乡愁(风味)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8:44:00    

刘春荣

河南烩面 网络图片

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小馆子,从那路过,新挂的招牌“正宗河南烩面”,白底红字非常醒目,让人心动,脚步不由自主地向店里移去。入店内,找一个安静位置坐下,老板娘热情地和我打招呼。

我说:“来一碗面,羊肉烩面。”

她答应一声,转身走进了操作间。

坐着等餐,打量周围,还没到饭点,吃饭的客人只有我自己。小店新开,干净整洁,四面墙上贴满各种面的图片,只看一眼就让人胃口大开。

在北京这么多年,最想念的还是家乡那一碗烩面。什么也抵不了一碗烩面对一个河南人的诱惑。

说起烩面的起源,可追溯到隋朝末年。据说,当时李世民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在河南洛阳围攻王世充时身患寒疾,在一农户家里养病。这家人杀掉了家养的唯一一只麋鹿,炖了一大锅汤,准备下面条给李世民吃。但因外面突然有敌兵追查,女主人来不及用刀切面,便赶紧用手一下下扯,煮进锅里。李世民吃后,寒疾竟不治而愈,称帝后,对那碗面念念不忘,请来女主人重新做扯面,于是宫里就有了这种面。这个做法后来流传到民间,因麋鹿珍贵,就用老山羊代替,做出来的面依然鲜香可口,回味悠长。

传说无法考证,但烩面在河南确实家喻户晓,没什么事是一碗烩面解决不了的。

正出神间,烩面做好了,老板娘手脚麻利地把面端来。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面,我用筷子轻轻挑了挑,没有熟悉的配菜,想这面不一定好吃。真正的河南烩面,配有海带丝、千张丝,或绿豆芽等。尝了尝,心里很是失望,勉强吃了几口,匆匆离去。

后来我也陆续去过多家餐馆,只要是河南特色的餐馆,必定会点一碗烩面,但还是找不回原来的味道。这让我万分想念妈妈做的烩面。

小时候,妈妈做烩面,早饭后就开始忙碌。她先找出干净的面盆,用温水加一些食盐和面,面和得没那么硬,然后切成宽宽厚厚的一条一条,抹上小磨香油,整整齐齐码放在盖板上,再用白布盖好。到中午做饭时,妈妈先起锅烧油,然后放入葱姜蒜和少许辣椒,炒出香味,有时候也放一些猪肉,有羊肉的时候很少,但即便没有肉,也是香气四溢。

烧开水,妈妈便端出盖板上的面,一条条拉长拉细后放入锅里,再放进红薯粉条、千张丝等配菜,一大锅美味的烩面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盛入碗中,盖上翠绿的荆芥,滴上两滴灵魂小磨香油,那迷人的味道直钻入五脏六腑。吃上一口,筋道,爽滑,鲜香,满口生津,胜却山珍海味。

也许是因为水质、食材等原因,或是因为适应北京本土饮食习惯,迎合了本地或各地人的喜好,北京的河南烩面做了改良。

阻挡不了对那碗面的思念,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坐高铁回了郑州。下车直奔市区,不需要特意找饭店,在这里,你可以放心任何一家店里豫菜师傅的厨艺。

看到一家装修不错的豫菜餐厅,我喊停了出租车师傅,下车走进去,直接点了一碗羊肉烩面。这家店装修精致,客人络绎不绝,生意很好,烩面应该是不错的吧?

不大一会儿,烩面端上来了,我一眼看到了那熟悉的像盆一样的大碗,面上居然还放了荆芥,一下子把我游离的心拉了回来。是这种感觉,那么亲切,仿佛我从来不曾离开家乡,从来不曾离开母亲的怀抱。这喷香喷香的烩面原来一直都在,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静静等待每一个归来的游子。

我用筷子轻轻挑动,配菜有红薯粉条、海带丝、千张丝、绿豆芽,还有厚厚的羊肉片,汤汁浓郁,分量十足。即便服务员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厨师的老手艺还是一如既往。

这碗面吃了很久,吃得我额头的汗干了,吃得汤水不再滚烫。

吃完面,我对服务员表示感谢,并问她是哪里人?她笑呵呵地回答:“我是河北人,毕业就留在郑州了,谈了郑州本地的男朋友。”说到男朋友,她的脸上有一抹羞涩。

我释然了,哪怕不是熟悉的乡音,但这里是包容四方的大都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正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发达更现代的郑州,这让我欣慰、自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