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天见到于佩尔4次”是什么体验?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3:34:00
4月11日,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于佩尔完成了话剧《樱桃园》在上海的首场演出,她在文化广场感受到上海观众的专注与热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忱与昂扬,她说:“上海的能量和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佩尔
“于佩尔的能量与活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晚,在MOViE MOViE影城,在2025年法国电影展映现场,一位一天里第四次见到她的影迷小吉激动地为新民晚报记者细数,“下午在舞台上一次,后来在文化广场门口又一次,她耐心地给我们每个人签了名,很好的助理还帮我们合了影,刚刚在影院的过道里瞥见她一眼,喊了她,她又跟我们摆手了,刚在台上再见到她,第四次了,真的能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于佩尔在上海的行程,满满写着她对舞台,对电影,对艺术,以及对上海这座她第四次到访的亚洲城市的喜爱。

话剧演出

她在文化广场演了三场话剧《樱桃园》,150分钟的大戏,剧中人疯疯癫癫的状态几乎信手拈来。
每一场谢幕后她几乎都走出剧院与喜爱她的观众握手,为他们签名,哪怕上海的夜风并不温柔,哪怕春天的飞絮有点扰人。但她每一次走出文化广场的时候,脸上几乎都没有疲惫,没有倦容,带着挺拔的身姿和浅浅的笑意。她对舞台的享受,可见一斑。

《樱桃园》
她也感受到上海观众的专注与热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忱与昂扬,她说:“上海的能量和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艺术交流
她去上海大学,走进校园,更走进学生中间,做了一场充分且真诚的艺术对谈。她认真回应主持人马可·穆勒的提问,也真诚地解答学生的好奇。

当被问及是什么滋养了她的表演素养时,于佩尔表示文学与戏剧影视作品对她的个人生活有所充实,而与不同导演之间的探讨则对其每一次的表演注入了灵感与启示;当被问及如何把握演员自我与角色的边界时,于佩尔认为她在表演的时候并不会思考太多,“想法留给导演,答案由观众探索”。至于如何从复杂角色中抽离,于佩尔以钢琴家作比较,说:“演奏结束,生活继续。演员是一份需要专业精神的工作,入戏与出戏的界限必须清晰。”

作为两度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两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并斩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的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谦逊与深刻,都扑面而来。

影展宣传

她作为2025法国电影展映的宣传大使,出席了自己主演的电影《日本的西多妮》和《波尔多囚犯》的映前见面会,向喜爱法国电影的影迷耐心介绍这两部电影的特别的拍摄环境和意外反转的结局,她还跟大家再次推荐自己的话剧,希望大家如果在上海没看上,可以未来两周去南京或北京看。

《日本的西多妮》
“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一部讲法国人在异国他乡如何处理丧夫之痛,一部讲高压环境下不同阶级女性之间的情谊。我抢了票,就是想来再看一眼于佩尔,她真的72岁了吗?举手投足,满是优雅与活力啊!”影迷小丁下午早早地来到MOViE MOViE影城,“这里都是跟我一样爱她、爱法国电影的人,进场前我们一起等在影院外,享受着日落后上海的‘蓝调时刻’,感觉风都是温柔的。”

于佩尔在影展和影迷合影

私人时间
其实于佩尔昨天的行程还没有结束,她后来又辗转到浦东美术馆。这不是她的官方活动,这是她的私人时间,但她跟350多个影迷一起,在夜风中,在星空下,在黄浦江畔,共同见证《花样年华》25周年特别版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收官。

晚风中,她穿着同一套灯芯绒外套,只是换了一条更厚实的围巾。她站在黄浦江的灯火里,跟这部海派经典电影一起,与这座城市深情告别。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孙佳音
图片:主办方提供,部分源自网络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