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实施18项海洋开放创新发展行动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54:00
春风裹挟着海浪拍打着1500吨重的中尺度试验船船壳,一根高10米、直径1.8米的圆筒在风中急速转动。原来,这个大圆筒是风力助推转子,可以利用逆风侧气压增大和顺风侧气压降低产生的升力,并通过电机驱动转筒旋转,为船舶提供推力。
这艘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和中船集团七〇二所共同研制的中尺度试验船,名为“创智号”。该船总长55米,型宽10米,型深5米,排水量约1500吨,其可用于船舶创新节能技术的应用验证、船舶基础水动力性能的研究。
这是连云港市海洋开放创新发展行动中最重要的科技大平台。据连云港市发改委消息,今年,该市将实施18项海洋开放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海洋开放合作,构筑海洋人才集聚高地。
众所周知,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推动蓝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场从大洋深处发出的开放创新呐喊正在喷薄而出。
春天已来,夏日将至。北半球,西太平洋海域正在酝酿12级的热带气旋。这些被大家称为台风的热带气旋其实与海洋的涡旋息息相关。
要想更好地预报台风,必须了解这些涡旋的前世今生,增强对涡旋的海气界面水文气象要素观测分析。为此,我国各科研单位组织了“听风”团队。而为这个“听风”团队提供无人艇技术的正是江苏海洋大学无人艇技术团队。
江苏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静静地停放着一艘长5.6米、宽2.4米的橙色船艇。“我们的无人艇不仅开得快,而且智能感知航行,智慧又聪明。”江苏海洋大学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教授周立介绍,这源于无人艇上部配置了雷达及其视觉系统和气象传感器,在船的水下部分又有声学传感器,因此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完成科考船上科研人员布置的任务。
今年,这样的海洋新技术正成为连云港市海洋开放创新发展行动的重点。该市科技部门将编制海洋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清单,征集涉海企业技术需求、发布涉海科技成果榜单,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升级。
与此同时,连云港将推进海洋科学等海洋领域优势学科和涉海类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涉海类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举办第七届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活动,促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预计全年将新增涉海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家以上、认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此外,连云港还将在市级科技计划中支持发展海洋尖端智能技术、无人技术、重大装备和高端产业;支持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建设,打造深远海装备海边试验与综合保障基地,推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试运行,建设“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和“一带一路”海洋信息共享平台、创新资源对接平台与技术转移配套服务平台;积极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新建涉海企业研发机构3家以上,让科技成为当地深耕蓝色国土的平台载体。
创新是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拓展海洋产业的庞大市场。
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连云港国际粮食集散中心一期工程第4组筒仓顺利封顶,这标志着该工程筒仓主体结构全面完工。该项目将建设4组筒仓群,包含45个立筒仓和22个星仓,单仓内径16.5米、高度达52.5米,总占地面积超1.1万平方米,是目前江苏省内规模最大、高度最高的筒仓群。该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哈国小麦过境中国唯一离境口岸的功能,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核心粮食仓储中转基地。
今年,连云港市将提升“两基地一班列”运营质效,联合徐州建设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力争全年完成国际班列开行超900列,并将争取新开或加密8条集装箱航线,建设内贸集装箱区域中转中心。并推出“铁路/长江+连申快航”物流产品,力争“连申快航”突破13万标箱。
与此同时,连云港还将推进旗台作业区至上合物流园全封闭廊道建设,完善上合物流园集疏运设施,拓展上合物流园综合功能,推进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建设,持续擦亮连云港“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名片。
无论是创新还是开放,核心是通过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跃升,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正是其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今年,连云港将积极推进涉海学院计划,并研究制定海洋经济人才地图。
此刻,黄海的潮汐正将港城的创新基因带向深蓝。每一组筒仓的垂直生长都在丈量海洋经济的新高度,每条加密航线都在延伸开放合作的新维度。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科技长征中,港城正将“向海图强”的誓言转化为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动能。当春日的海风掠过智能船坞,新时代海洋强市的澎湃潮音让蔚蓝疆域奏响港城新时代的“赶海之歌”。(周莹 连发 连科)
来源: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