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这玩意儿,谁还在吃啊?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8:56:00
文 | 沥金
粽子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落幕。
去年此时,行业还在为粽子市场规模首破百亿振臂欢呼,转而就被“订单下滑15%-30%”、“商超礼盒降价仍滞销”的惨淡现实扎扎实实泼了盆冷水,就连老字号五芳斋去年粽子系列产品的营收降幅也超18%。
粽子并非第一个被抛弃的节礼食品,“百亿神话”到库存积压有迹可循。今年端午,这个季节限定的传统食品恐怕也难有热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粽子失宠?跳出花里胡哨的口味和包装,各大品牌又要怎么讲好新的故事?
粽子原罪:价值低+创新难
价值感偏低和难以创新,是粽子卖不动的两大核心原因。
价值感偏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原材料价值感,一个是过于日常。
先说原材料,粽子无非就是箬叶、糯米和馅料的组合。以肉粽为例,在家自制的成本单个约3.5~5.5元,市面上普通散装肉粽单价基本在5~8元,即便考虑品牌溢价和礼盒包装,也不会超过这个数量级。
过于日常既是品类渗透的优势,也是品类价值感的劣势。
能自己在家做的食物,都很难让消费者接受较高的价格,这就好比下馆子,无论食材贵贱,食客永远期待能吃点“家里吃不到的”,不是工艺复杂,就是食材罕见。
既然形态上做不出价值感,很多品牌也尝试过做“奇葩粽子”,试图引发足够的关注度,鲍鱼、松茸、螺蛳粉、榴莲味的粽子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但热闹过后,大家发现消费者最能接受的依旧是经典口味。靠前的口味依旧是“咸蛋黄”“咸香(肉粽)”或者无馅料的基础版本。
比起不出彩,奇葩口味得到的评价更接近于“不是粽子”,厂商做传统口味要稳妥得多
同为年节礼品,月饼的情况就比粽子好得多。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粽子可以很容易在家做,月饼不行。
酥皮起酥、流心工艺、饼皮雕花……每个环节都能难住厨艺苦手,就算会做,也需要专门配置一整套复用率极低的工具,陌生天然有利于形成溢价。
而且月饼的本质是烘焙,天然就能和其他烘焙产品相互借鉴创意,从形态、口感、味道、材料……创新抓手要丰富得多,价值感和新鲜感的来源远比粽子多。
毕竟,一个口味奇特、比脸大的月饼再不济也能被称作“新中式糕点”,而一个相同情况的粽子在大众眼里大概率只是个“奇怪的糯米团子”。

从节礼刚需到健康弃子
和粽子落到同一下场的,还有青团。
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很接近,都是节礼食品,送礼而非自食占销量大部分,主料都是糯米,内在的馅料无非甜咸两派……
青团的情况可能还要糟糕一点,因为它的地域性更强,普及度比粽子要差很远,外加过度同质化的产品呈现,青团品类面临极大萎缩的风险。
最主要的,“高热量、不健康”都是它们甩不脱的标签。
大环境趋弱,企事业单位在节礼采购上的预算逐渐萎缩,粽子品类的大规模集采销量占比往往在90%以上,这重压力是造成粽子销售下滑的直接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代消费者对粽子这类高热量食品的不认可。当消费者普遍不接受这类食品,就算没有大环境的影响,减少采购也是必然。
要回应消费者的健康顾虑,粽子品类有很大的转型压力。围绕健康低脂这个主题,藜麦粽、鸡胸肉粽、冰粽子等健康粽应运而生。
从去年端午期间数据可以看到,低糖低脂的乌米粽、紫薯粽、五色糙米粽在京东平台上的搜索关注同比增长超100%;淘宝天猫平台上一款利用发芽糙米手工制作的“健康粽”单品销售同比增长超300%。
能不能做成还不好说,但朝这个方向试试总没有错。
品类自救:做小+重构
粽子还有救吗?对做粽子的品牌来说,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过节刚需”就是最好的抓手,消费者只是不想吃那么多糯米团子,不是不想过节。
去年粽叶销量暴涨178%,就是对消费者参与和体验节日刚需的最好证明——包粽子这件事,远比把它吃下去重要。
把粽子做小,就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考虑到具体的食用场景,粽子往往不像月饼一样适合分食,传统粽子过大的体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一个粽子下肚,“撑住”的饱腹感能让人不再想吃第二个。
把粽子做成一口一个的迷你粽,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吃下去的体感,负担要小很多,小粽子还能融入进更日常的食用场景,比如早餐,甚至健身人士运动完后的快碳——让消费者从一年吃一个粽子,变成吃一周的小粽子,消费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这既是一种形态创新,也回应了消费者的健康顾虑。
或者直接堆价值感高的馅料。今年有一款“牛肋条”粽子卖得不错,既作为肉粽抓住了原本这个口味的消费者,也提供了充足的溢价来源,单个粽子价格接近30元。
针对“糯米”这个原材料,提升产品价值感,也是一种转型方式。
例如改变形态往烘焙糕点靠拢、创新口味贴合健康概念、嵌入文化提升产品内涵、沿用老字号凸显品牌优势等,让一粒糯米也能讲出好故事。
五芳斋去年推出的糯月糕点不失为良性尝试:用糯米和大米制成米香糯皮,并主打轻甜概念,推出包括经典五仁和创新的芋泥奇亚籽在内的多元口味。可以说,糯月糕点既是对糯米品类的创新,也抓住了中秋节庆开拓非粽节礼产品。
传统粽子的时代已逐渐退热,品牌和老字号都要做好准备。
未来胜负手,在于能否将一粒糯米的故事,从端午的仪式感讲成全年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