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入选“先导区”,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潢川探索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9:14:00    

大象新闻记者 成书丽

近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洛阳召开。会上,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名单发布,16个先导区中潢川位列首位。

为什么是潢川?先导区如何成为老区振兴关键引擎?4月17日,河南省潢川县乡村振兴培训会召开,三农学者、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应邀作专题讲座,以《扛牢“两个更好”使命担当 打造“片区组团”潢川标杆 深化“四高四争先”实践 交出“老区振兴”潢川答卷》为题,梳理总结潢川先导区的路径和探索,并为未来发展提供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潢川入选“先导区”,肩负为全省探路责任

杨建国认为,潢川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是信阳“三农”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同时,在河南全省的乡村振兴大棋局中,潢川还肩负着为全省试水、示范、探路的责任。潢川的片区化探索,具备得天独厚的土壤。

第一,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豫南枢纽。

潢川地处豫皖交界,是豫东南高新区主片区,既连着长三角,又向内承接中西部,是标准的“南北通、东西达”的节点县。

站在片区化的视角来看,潢川正好可以用组团的方式链接外部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城乡互动的桥梁。

“南引北融、东西互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潢川可以干成的现实路径。

第二,产业优势——特色农业强、龙头企业多、链条成型快。

潢川有优质稻米、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木种植等特色产业,不少已经成为国家级、省级品牌;更重要的是,它有一批真正“能带着农民干、能和市场接轨”的龙头企业。

依托豫东南高新区,潢川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在片区化框架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更容易升级为“片区集群+全链协同”,实现农业从分散走向集约、从传统走向现代,真正打出“现代农业”的旗号。

第三,生态优势——淮河流域生态涵养地,是天然的宜居宜业区。

潢川,临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河湖纵横,是淮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区。

近年来,潢川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农村水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这些都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一旦借助片区化手段,把这些点状成果系统化联结起来,就有望构建出“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第四,政策优势——信阳先行一步,潢川承上启下。

无论是“县区-镇区-村组”三级统筹的空间设计,还是交通环线推动的要素流动,抑或是“4+1”实训、“饺子宴”治理、“十百千万”工程、“四个六”产业体系——信阳用实践走出了“片区+制度”的双轮驱动路径。而潢川,正是信阳片区化落地最早、模式最清、机制最全的一个县。

第五,治理优势——组织体系强,乡村治理实。

潢川推进“五星支部”建设,推动“四治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能力;同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44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村庄治理真正“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力管事”。

这些为片区组团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根基,也让各类资源能够在片区内高效配置、落地生根。

“潢川有优势,更有作为;有基础,更有探索。”杨建国说。

潢川已率先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在杨建国看来,潢川在实践中,以片区为单位,统规划、统产业、统项目、统治理,推动“组团发展、片区联动、全域提升”,真正干出了一套“潢川打法”。

一是以片区统规划,绘出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潢川在先导区建设中,构建起“三区两带、六中心多点”的空间格局:

三区融合:把乡村振兴示范区、豫东南高新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进行片区统筹,一体规划、一体推进;

两带联动:在县域东部、南部布局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六镇支撑:以6个中心镇为节点,带动周边片区实现资源、人口、产业、服务集聚。

这种做法,打破了行政边界,强化了片区单元,推动从“单村推进”走向“组团协同”,实现了规划上“多规合一”、布局上“全域一盘棋”。

二是以片区统产业,织密现代农业“产业网”。

产业是片区化的关键抓手,潢川深谙其道。它通过构建“1+9”农事服务中心、“1+17+N”冷链物流体系,打通了农业全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同时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园和“强村公司”,推动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在这个体系中,农民不再是“单干户”,而是“合伙人”;产业不再是“孤岛点”,而是“网络链”,真正实现了从“种得出”到“卖得掉”、从“靠天吃饭”到“靠链生财”。

三是以片区统项目,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潢川没有搞“镇镇通、村村干”的摊大饼,而是坚持片区为单位,把资源、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成片开发、成带推进”。这种做法,让农村不仅“看得见青山绿水”,也“用得上好路好网”;让乡村真正变成了“能留下人、能养活人”的地方。

四是以片区统治理,构建城乡融合的治理共同体。

治理是片区化能不能持久推进的关键。潢川依托“五星”支部创建和“四治融合”,夯实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更关键的是,在片区组团的格局下,多个村之间不再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而是通过利益共享、资源共建、事务共管,形成了“联村共建、组团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杨建国认为,潢川不只是先导,更是在“先行先试”中,干出了样子、立住了标杆。这些片区化的实招、硬招,正是未来河南片区组团推进乡村振兴的可用之策、可学之法。

以先导区赋能老区振兴,潢川如何升级?

杨建国认为,潢川已经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是信阳的标杆,更是河南片区化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潢川的下一步,既是升级之路,也是使命之战。

一是老区使命必须走出“潢川经验”。

潢川,是革命老区,是“两个更好”试点任务的核心区域。要在“片区化”这件事上走在前、干出样、立起范本,真正把“片区组团”转化为老区振兴的“潢川经验”。

杨建国建议,要从理念转向机制,从机制转向路径,从路径转向成效。下一步,潢川要继续放大“组团”效应,让产业协同更紧密、空间组织更合理、公共服务更均衡、乡村治理更高效,真正从“点上成形”走向“片上成势”。

二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撑起“土特产”的大未来。

潢川有糯米粉、有小龙虾,这些都是“土特产”,但要真正从“地方味”走向“市场链”,靠的不是规模,而是科技、链条和品牌。

杨建国建议,潢川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做文章:一头连着育种、智造、数字农业的高端科技,一头连着仓储、物流、电商、加工的产业体系,再用“强村公司+农业园区+乡村运营商”的模式,把农民利益紧紧绑进去,真正打造一条条“有科技含量、有附加值、有市场前景”的农业升级通道。

一句话,要让“土味”变“硬核”,让“特产”出“高精尖”。

三是产城融合,必须打造城乡互哺的“潢川样板”。

潢川不仅是农业大县,更是拥有豫东南高新区的工业强县,具备典型的产城融合基础。

杨建国认为,潢川要走出城乡融合新路子,关键在于用好“豫东南高新区+片区组团”这双轮驱动:高新区不只搞工业,还要延伸到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涉农服务;片区不只是做乡村建设,也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休闲农业、构建生态场景。

最终实现的,是城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反哺乡村;也是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资源赋能城市,真正实现城乡“双向奔赴”。

未来的潢川,不仅是“先导区”,还要成为“融合区”;不仅是“宜居宜业的乡村”,还要是“产城融合的县域样板”。

总之,潢川的“先导”,不能止步于领先,而要奔向引领。下半场才刚刚开始,老区使命、农业动能、城乡融合,将是潢川“升级”的三把钥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