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吉林:“村里发展好了,返乡年轻人多了”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0:24: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光东村舞蹈队正为游客表演。杨丽娜供图

正值中午,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里,米饭香飘散在空气中。

“咱村大米有品牌,叫‘吗西达’,是朝鲜语‘美味’的意思。”村子中心,青瓦白墙,飞檐翘顶,农家小院改建成的民宿里,光东村归心民宿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刚接到几位南方游客。领着大家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坐下,米饭、鸡汤、辣白菜陆续上桌,“这都是咱村的美食,大家尝尝。”

2011年,看中村里的特色资源,26岁的杨丽娜返回家乡创业。当时,村里很多民房住一半空一半。杨丽娜一户户登门拜访,劝说村民将房子租给自己。“乡村旅游主打慢节奏,非常考验村庄的基础设施和民宿设计。”杨丽娜以村民空置住宅为蓝本,在尽量保留房屋特色的基础上,改建民宿。

说话间,歌声响起:“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几位村民走进民宿,开始表演。在光东村,茶余饭后,大家喜欢在自家院子里击鼓起舞,引得游客频频驻足。2014年末,杨丽娜顺势组建舞蹈队,请村民为游客表演,每场半小时。如今,舞蹈队从最初的6人壮大到30多人,单次表演的报酬从50元提高到了100元,最忙的一年演出了130场。“光吃的、住的有特色还不够,还得让来到咱村的游客了解、感受这里的文化。”杨丽娜说。

近年来,在不影响种植的前提下,光东村还在田边建起观景台,推出稻田小火车、种稻体验等项目,“年底按比例给村集体分成,让村民靠一块稻田挣两份钱。”杨丽娜告诉记者,光东村已与全国500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上榜“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光东村聚焦农旅融合,采取“村集体+企业+村民”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乡村观光、农家乐、共享稻田等项目,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发展有机稻米,推行“稻田养蟹”“鸭稻共生”的绿色模式。光东村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稻米售价也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十年前的10万元,到去年已突破百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比2015年增长3.2倍。

更让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高兴的是,“村里发展好了,返乡年轻人多了。将来,我们还将坚持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发展思路。大家一块干,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光东村旅游发展蒸蒸日上,2019年,杨丽娜又将目光投向延边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那里更靠近山区,主要发展采摘、冰雪项目,可以和光东村形成差异化发展。”村子有了人气,赶上节假日,不少年轻人回到村里,“这在过去可是少见的”。

“再往花中间站站,让桃花围住您,这样更‘出片’。”正值周末,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的伯都乡杨家村,村党支部书记黄艳雨热情地将几位游客迎进大棚,指导着大家如何拍照。

尽管此时外面仍旧有些寒冷,可大棚内,已是春色满园。环顾四周,大片的粉白桃花开得正盛,仔细看,还有不少艳粉色的花骨朵隐藏其间。“还有蜜蜂和蝴蝶呢!”小朋友朵朵兴奋地喊着。

这是松原市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缩影。黄艳雨告诉记者,2018年,村里牵头成立合作社,建成61栋智能温室,培育油蟠桃、大樱桃等南果北种品种,亩均收益从500元跃升至5000元。依托杨家村交通便利的优势,村里还发展起主题研学、采摘露营等特色项目。“咱村没啥名气,就要在推广上下大力气。”黄艳雨直言。为扩大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松原市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整合全市旅游产业资源,植入“一部手机游吉林”文旅数字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自助服务功能。同时,在东北三省及蒙东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组织开展松原旅游推介活动,打造自市至县的全域旅游形象。

如今,高峰时杨家村单日接待游客170人次,村民年收入增加1万到2万元。看看时间,临近中午,黄艳雨带着游客往农家小院走去,“咱去农家乐吃农家饭,春天了,尝尝山野菜炒鸡蛋!”记者 刘以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