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甘快看】千万网友申请去民勤种树?!也带上我~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22:32:00    

今天,4月22日

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

今年也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提出20周年

以微光铸就星河

用行动守护唯一家园

我们与地球的共生诗篇

正落笔在每寸土地之上

近期,有许多网友在网上分享

自己去甘肃民勤县种树的经历

视频中可以看到

沙漠中的队伍蜿蜒盘旋犹如长龙!

在种树队伍中

有很多都是90后和00后

网友:这一刻“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具象化了!

一女生独自从重庆出发

去沙漠种树

记录下种树10天手掌的变化

她说

“特别辛苦 但感觉很快乐”

在甘肃民勤县

沙漠与绿洲的博弈已持续了七十余年

如今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

奔赴沙海前线

从“云种树”到“沙丘日记”

这里的故事

远比想象更动人!

为什么是民勤

翻开中国地图

民勤县如同一枚楔子

死死卡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之间

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这座河西走廊东北部的县城

用3%的绿洲面积

抵挡着93%的沙漠侵袭

这里年均降水量仅110毫米

蒸发量却高达2600毫米

石羊河断流导致青土湖干涸

荒漠化率一度达94.5%

民勤县城 图源:民勤发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民勤县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每到风沙肆虐的季节

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

不仅吞噬着农田和家园

更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存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形势

民勤县治沙行动刻不容缓

人进沙退的“绿色接力”

上图: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民勤融媒供图;下图:石羊河下游民勤蔡旗断面。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1950年春天

民勤县拉开了抗击风沙的帷幕

70多年来

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

开展了大规模的压沙造林行动

在民勤防沙治沙路上

先后涌现出了大坑沿农业合作社、

铁姑娘治沙队、薛万祥、杨可畅、

石述柱、姜莉玲、马俊河、仲麟等

不同时代的治沙群体和个人

科学防沙治沙。上图:民勤融媒 邸海霞 摄;下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惠民 摄

如今

全县230万亩人工林构成的绿色长城

封育325万亩以上的天然沙生植被

创造了由“沙进人退”

到“绿洲重生”的生态奇迹

消失半个世纪的青土湖

重现27.65平方公里水域

连蓑羽鹤都飞回来筑巢

青土湖碧波荡漾 央广网发

当青土湖重现碧波

石羊河重新润泽农田

民勤模式正诠释着

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那些深扎地下的治沙根系

既织就着守护中国的生态屏障

更孕育着兴业富民的绿色银行

“走,去沙漠种棵树!”

甘肃民勤县的梭梭树林

正在真实地改变中国绿色版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丁凯摄

家长带领孩子种梭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挖坑、种树、取水浇灌……

铁锹与希望同频共振

这场与风沙的博弈

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植树造林

当无数年轻人弯腰种树的身影

与70多年前治沙者的足迹重迭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关注生态、投身治沙

从种树到文旅

民勤的公益行动不止于种树

这场绿色行动

正衍生出意想不到的生态价值

上图: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下图:摘星小镇

踏入沙漠雕塑公园

百余件姿态各异的雕塑

与梭梭林的绿浪构成奇异共生

来到摘星小镇

可栖身银河、仰望苍穹

收获一段浪漫的星际之旅

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漫步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

红崖山水库

天地相接,水天一色

游人与水鸟

构成一幅绝美的和谐画卷

上图:民勤人参果;下图:民勤蜜瓜

当地特色美食

更是搭乘生态发展的快车

绽放出全新光彩

节水技术培育的民勤蜜瓜

甜度高达18度

本地特有的沙葱饺子

是游客吃了还想打包的“沙漠记忆”

当地羊肉因长期食用盐碱地植物

肉质鲜嫩无膻味

……

这一道道美食成了人与沙漠和解的见证

这场始于植树播绿的活动

正以一棵棵扎根土地的绿植

标注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刻度

不只在民勤县

中国人在大大小小的沙漠

还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持续拓展生态经济的边界

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