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一场古生物化石拓片展诞生记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2:46:00    

近日,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委宣传部收到一张来自澳门科学馆的邀请函,邀请关岭参加其举办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科研科普交流活动,其中包括化石非遗拓印技艺交流。

派谁去参加?负责此事的相关部门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了陈泫池。

关岭古生物群被国内外学界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关岭的一张文旅名片。

这些宝藏,不应该只待在博物馆里。近年来,关岭一直在考虑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让化石“走出去”,发挥应有的科普教育作用,也能让更多人由此认识关岭、了解关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机遇来临了。

陈泫池是关岭自治县文体广电局工作人员。她多才多艺,能写善画,一手小楷尤其隽秀典雅,在圈子里小有名气。

2023年,陈泫池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化石拓片,请她帮忙题字。看到拓片后,她瞬间被这种水墨画一般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同时心中一动:“虽然化石本身不能移动,但拓片可以啊。只要我把化石的精髓拓进去,一样可以让人们见识到关岭古生物的魅力。”

说干就干,陈泫池找了一位拓印爱好者,到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教授拓印技术。一起学习的学员中,只有她坚持了下来。看到她每天都在练习,老师被打动了,说:“你应该去深造一下”,然后就向她推荐了山东的观赏石拓印专家曹毅。

就此,陈泫池专门去山东学习了三天。这三天里,她除了听理论课,就是拓一些小石头。“还是不会拓化石。”陈泫池知道,要想学好,还得用化石来练手。

不久后,机会和挑战一起来了,陈泫池接到了领导布置的化石拓印任务。

“当时我心里也在打鼓,难度确实太大了,况且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了很多,家人也不理解。”陈泫池说。

但领导的信任给她吃下了定心丸,她心一横,接下了任务:“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关岭之前没有人做过,那就从我开始吧。”

没有同伴,没有帮手。陈泫池简单收拾了下行李,“全脱产”住进了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员工宿舍,全身心投入到拓印工作中。

这一住就是小半年。

“开头第一个月,作品基本是零产出。”陈泫池回忆,虽然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株“花”,一朵腕部,一条茎,观察、抚摸了很多遍,却仍然感到陌生,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时空的生命突然相遇,“我比它们更加不知所措。”

这段“硬着头皮继续摸索”的历程开始了。

首先是技术上的难度。

“很多化石是不完整的,头、躯干、尾部不在一个地方,拓的时候要把它给拼好。”陈泫池解释,由于化石无法移动、拼接,她只能拓完一个后,把纸取下来,再拿到另一个部位去拓,而且和第一个做好衔接。这一步叫接拓,处理接痕是一大难题,要严丝合缝,又不能重叠。

“这是一块只有花头,没有茎和根的海百合。先拓了花头,黑白层次感没有出来,就先拿做实验吧。”陈泫池的视频号中,详细记录了接拓练习的历程。

其次是艺术上的选择。

这是一个困扰所有拓印者的问题。很多化石因为外界以及发掘因素,已经和原貌有了很大差异。是还原化石的保存状态,还是再现鱼龙、海百合的真实形态?从科普、艺术性、审美、观众欣赏的角度,陈泫池选择了后者。

接下来就是繁复的判断和取舍:哪些枝干要体现,哪些部位要忽略,才能构成一个整洁的画面?怎样才能让构图更加完整、更具美感?

通过不断试错、改进,陈泫池快速进步着,也积累了不少心得。

那段时间,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有了一道特别的风景:游客在欣赏化石,陈泫池在一边静静地拓印。

贵州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拓片展配套读本《生命绝唱》中有一篇《拓片的女孩》中写道:“长发女孩/整日在生化博物馆拓片/拓鱼龙、海龙、海百合、菊石/鹦鹉螺,但她最喜欢的还是/海百合。她拓啊拓,像是克隆/一个自己。”这正是陈泫池工作状态的写照。

拓印期间,她不断通过线上“求助”于曹毅和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员、化石修复师李刚,向他们请教化石结构、拓印手法、墨色呈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也有一些来地质公园观赏的游客,仅凭一面之缘,他们就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比如一位来自河北的游客,教会了我上纸和调墨;来自四川的画家萧继东,把我拓废的拓片从地上小心翼翼捡起来带回去收藏。”陈泫池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奇妙的感应发生了。黑黝黝的化石本身算不上美观,但是经过艺术化的取舍和重置、空间与亮度的处理,它们在拓片上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灯光之下,鱼龙、海龙的眼睛似乎具有了神采,海百合的花冠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有一天,她完成了一幅海百合的拓印。抚摸着化石,看着自己拓出来的作品,似乎感受到海百合棘皮上的小方块,柔曼的羽枝,秆茎上面的螺旋纹,都活了起来……一个破碎的远古生命,经过匠心处理,拥有了完整的形状。

“海百合是柔美的,却不是柔弱的。如果我要表现它柔美中带着的那种坚韧,首先,我自己得先是一个坚韧的人……”陈泫池和眼前的化石有了“心灵感应”,最后呈现的效果,“像是我和海百合共同沟通好的一样。”

后来,那幅作品被起名为“向太阳”,并有了一首配诗《逆风行》:仿佛逆风而行一般,一朵寂寞独自开的海百合,透出人生的坚强与执着……舞着,舞着,高举不灭的火把照亮了生命遥远的来处,也照亮了我们漫长的路途……

从拓出外形,到拓出精髓、拓出神韵,通过小件化石的拓印,陈泫池迅速积累着经验和心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紧接着重头戏来了,那就是“镇馆之宝”——世界上目前已知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美丽盘江鱼龙化石和馆藏最大海百合化石的拓印工作。

陈泫池不敢怠慢,由于觉得自己积淀不够,便向领导申请,邀请江苏盐城金石传拓技艺传承人管业荣,到现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线下指导。其间,她和管业荣共同完成了4幅拓片,学到了拓印大幅作品的经验。

管业荣离开贵州后,陈泫池又单独拓了那张长达3米的美丽盘江鱼龙,为此她宵衣旰食工作了两天,具备了独立完成大幅作品的能力。

经过9个多月的筹备,2024年9月29日,“生命的绝唱——贵州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拓片展”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首次开展,2025年1月1日,展览移至安顺武庙和安顺学院博物馆。

展览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拓片的工艺非常到位。作为一名画家,观展之后我感到艺术灵感的涌动,瞬间就想把画纸铺开,用自己的方式重现这些化石,拓展出更多艺术空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顺籍画家吴传双说。

展览现场,陈泫池忙个不停,热心向游客讲解着拓印工艺。当游客们看到几乎每幅拓片的拓印人都写着“陈泫池”这个名字时,纷纷惊奇地打探起这位“厉害的专家”。

“我只是关岭旅游行业的一名普通从业者。这一切都得益于领导的信任和重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还有同事们的帮助,是大家共同完成了这份工作。”陈泫池诚恳地说。

当轻舟已过万重山,回望山花烂漫处,她看到海百合在丛中微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苑庆磊

编辑 杜延卿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