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之城好人故事 | 张卫军:一粒麦种的梦想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59:00
这些麦种叫“捷麦19”和“捷麦20”。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考察盐碱地综合利用、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看到的就是它们。你能想到吗?这些看似寻常的麦粒,却承载着农科人一辈子的梦想和希望。
他叫张卫军,就职于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也是千千万万农科人的一员。为了让靠天吃饭的盐碱地,多打粮、打好粮,37年来,他将青春与汗水洒在麦田里,书写了一部盐碱地上的旱碱麦育种史。
张卫军的主要工作是杂交育种,不同于传统的系统育种,杂交育种需要人为将小麦的母本、父本材料进行杂交,各取其长,培育出优良品种。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要想获得一粒好种子,需要漫长的培育过程,等上10年、20年都是寻常事。
2015年,“捷麦19”问世。这是张卫军和同事们为盐碱地量身打造的麦种,前后用了近30年才培育成功。这个新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挑地”,而且在抗旱性、抗病性、耐盐碱、抗倒伏等方面表现都更加优秀,亩产量平均能达到500多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张卫军和同事们时刻不停培育的脚步,2018年又育成了“捷麦20”,并在2021年通过了河北省的审定。跟“捷麦19”相比,这个品种生育期短,能在干热风来临之前完成灌浆,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籽粒饱满度的影响,亩产又能提高不少。
常年风吹日晒的地头工作,让张卫军看上去和劳作的农民没什么两样。农科所旱碱麦试验田从东到西1250米长,张卫军不知道用脚丈量过多少次。他说,这是他最喜欢走的地方,也是走不完的地方,更是他看不够的地方。
张卫军的世界很小,小到只专注一粒麦种。张卫军的眼界很大,大到心系粮食安全。他的故事,不仅是一粒麦粒的成长史,更是一个科学家对土地、对粮食、对未来的深情告白。
文案:代晴
出镜:代晴
摄像:崔上
后期:刘舰 刘靖洋(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