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东湖评论:“蒜鸟”走红,胜在贴合城市情感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55:00    

武汉街头,一只造型夸张、头顶大蒜的“蒜鸟”玩偶突然走红网络。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文创产品,却意外击中了年轻人的心,成为武汉文旅的新名片。

“蒜鸟”的出圈并非偶然,它背后折射的是当代人对城市特色文化的渴求——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而是寻找能够承载城市灵魂、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当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加入这场文创竞赛时,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制造下一个爆款,更是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这一载体,实现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

中国文创产业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发展,从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到敦煌研究院的飞天冰淇淋,再到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这些成功案例共同勾勒出一条文化创意的发展轨迹——从简单复制文物形象到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从单一纪念品到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用品。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国文创产品开发数量超过50万种,年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在这片繁荣背后,却也隐藏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等隐忧。许多城市的文创产品仍停留在名胜古迹图案简单印在马克杯、钥匙扣上的初级阶段,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表达。当游客发现不同景区出售的纪念品大同小异时,文创产品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传播价值。

如何破解文创同质化困局?关键在于回归地方文化基因,寻找真正代表城市精神内核的独特符号。重庆的“火锅底料香薰”巧妙地将地方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西安的“兵马俑小人”文具用品让严肃的历史文物变得亲切可爱;成都的“熊猫邮局”系列则将城市形象符号转化为实用邮政服务。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优秀的文创产品应当像一面棱镜,能够折射出城市的多维文化光谱——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活力、传统的底蕴与创新的表达。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之所以引发抢购热潮,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体验,让消费者在亲手“发掘文物”的过程中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当文创产品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它便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一种精神纽带。

文创产品的终极价值不在于一时网红效应,而在于构建持久的文化吸引力,将文创产品视为城市文化传播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杭州的做法值得借鉴——围绕西湖文化开发的文创产品已形成多个系列,从“西湖十景”丝绸制品到“白娘子传奇”主题茶具,既有高雅艺术性又不乏大众亲和力,不同产品间形成文化叙事的互补与延续。这种系统化开发思路,使杭州文创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持久的市场影响力。

好的文创产品恰恰可以成为重新连接人与城市的媒介,通过日常物品唤起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感知与认同。从“蒜鸟”的出圈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追捧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生活化表达。当武汉人戏称“蒜鸟”代表了“武汉人的暴脾气与真性情”时,这个文创产品已经成功转化为城市的情感符号。

各地文旅发展应当把握这一趋势,避免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而是深耕本土文化沃土,寻找那些能够代表城市性格、引发情感共振的文化基因。唯有那些能够将文化精髓转化为当代语言、建立起与民众情感连接的城市,才能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脱颖而出,赢得持久的关注与热爱。文创产品的真正意义,正在于让城市文化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最终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文化觉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孝琳(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