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赵高的升迁史,大秦的亡国史,当他权利达到巅峰,大秦果然灭亡了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07 12:51:41
始皇帝
始皇帝继“奋六世之余烈”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却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轰然倒塌。究其原因,司马迁在撰写《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帝国。
注: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后来分出支脉,为昭姓、屈姓、景姓三氏(称三户)。并非后世所认为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而已。
虽然后来验证了,秦帝国是在楚霸王项羽的领导下亡国的,但这只是外因。俗话说得好:“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打破”,秦帝国的灭亡其内因才是主要的,始皇帝的固执在死前没有确定继承人;赵高和李斯的私心合谋矫诏;公子扶苏和蒙氏兄弟的愚忠;以及二世皇帝胡亥的昏庸无能,都是促使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垮塌的成因。
细究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伴随秦帝国衰落的,正是奸宦赵高的一路升迁史,当赵高权利达到巅峰时,帝国也进入了毁灭的倒计时。
一、赵高出身的争论
关于赵高的身世,史料记载甚少,只有司马迁在《史记·蒙括列传》中有简短的描述。
“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
因为语焉不详,引起了后世巨大争议:
1、原赵国王族后裔说
赵高的姓氏是原赵国王族的姓氏,故赵高的父祖辈应是赵国王室的远亲。
因此,结合赵高之后所行亡秦之事,分析的结论:赵高心怀大志,本是赵国王室诸公子之一,因痛恨赵国为秦国所灭,发誓欲报国仇,于是自宫接近秦始皇帝,博得信任,大权在握时,杀尽秦皇室子孙而亡其天下。
2、世代官奴之家子弟
从后半句“皆生隐宫,世世卑贱。”可看出赵高的家世应该出身不高,大概是祖辈犯了重大罪过,牵连整个家族被贬为奴隶阶层,而且这种身份已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秦律:通过几年的劳作、服徭役、兵役等立功事项,可进阶为平民),而结合“隐宫”一词推测赵高出身于官奴一类的家庭。
二、赵高仕宦经历
据《张家山汉简》史律分析推测,赵高的仕途经历:平民百姓-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
从史料记载的赵高升迁经历,可看出赵高是个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绝的人物。他仕途的前半阶段,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摆脱奴隶身份,获得秦始皇帝信任,并成为绝对心腹的过程,此路充满了艰辛与屈辱,非大毅力之人不可完成。
赵高
1、入宫之前的奋斗史
按照秦律,奴隶阶层地位低下,其子弟是不可能到官府办的学堂学习的,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除非立有一定的功劳,其子弟才能获得举荐入学。
由此推测,赵高的父祖辈可能是立了什么功绩,家族先由奴隶阶层跃迁到平民百姓阶层,赵高才能在17岁时获得在官府学室学习的机会,也就是拥有了史学童的身份(此时还不算出仕,储备官员人才,无官位)。
通过官府专门教习“学佴”的日常教学和管理,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在第三年的八月初一先参加郡守主持的郡级考试,合格后成为“史”(最低级的官身);成绩优异者可参加由太史主持的中央级考试,取地方成绩最优者为地方“令史”(县、郡);各地郡县令史参加殿试,由九卿之首奉常(兼管文化教育)或是丞相主持考试,取最高分一人为“尚书卒史”,相当与后世科考制度下的“状元郎”了。
当然这段赵高的奋斗史从史学童—尚书卒史用了整整六年时间,在大概23岁时,他已经是个“百石”官身,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的楷模。
史料已经无从考证,为何赵高放弃正常的仕途之路,而要净身入宫,走上一条常人难以理解的坎坷官途,去服侍秦始皇帝。
或者像后世猜测的那样,他是赵氏王族,身怀大志,进宫只是为了报国仇家恨;或者是自身有隐疾(身为男性的某种缺陷),进宫只是能够更快的获得晋升机会。
赵高
2、从奸宦到宰相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
说的是赵高在内宫担当中车府令的职事,是因为其文章和书法优异。秦始皇帝因他为人勤奋,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同时让他成为少子胡亥的老师教导他判案断狱的律法知识。
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始皇帝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经过二十几年的蹉跎岁月,赵高人生最大的机遇终于到来了。
沙丘之变
年逾半百的始皇帝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逝,因其晚年一直都在寻求着所谓的长生不老,忌讳大臣立储之议,所以他生前并无确立继承人。这就给了赵高机会,他与丞相李斯合谋矫诏,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因从龙之功官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密的幕后决策者。
公子扶苏
残害忠良
蒙恬、蒙毅二兄弟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二人一主内,一主外,在朝中权高位尊,互相呼应,因此是赵高此时最忌之隐患!他在二世身边“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昏庸,蒙氏兄弟最终被逼自杀,秦帝国失去顶天支柱。
在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便将矛头转向了秦王室。据史书记载,赵高在咸阳以“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杀掉了胡亥12个兄弟和10名公主,能威胁到二世皇位的兄弟姐妹都被血腥处死。
赵高如此行事,明面上是维护秦二世的统治地位,实际上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威慑文武百官。
蒙括
铲除李斯
李斯是有才能的,他感慨大秦由盛而衰的现状,又舍不得丢下眼前的富贵,“止于太仓之鼠”的命门被赵高看在眼里,成为赵高掌控他的途径,事实上,赵高正是利用他这些命门一步步把他拖上自己设计好的贼船又从容的置他于死地!
李斯虽贪恋权财,但眼看秦帝国在赵高的把持之下“奄奄一息”,他为之忧心忡忡。他多次求见二世胡亥,却苦于胡亥被赵高控制,一直没有机会面见。
就是在这种忐忑和焦虑的等待中,中了赵高的圈套,使得二世反感。并在关键时刻诬陷其儿子通敌下狱治罪,李斯本想反戈一击,联合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共同进谏二世,揭发赵高的种种恶行,并有篡国的迹象。
可是二世皇帝已经完全信任赵高,命赵高审理此案,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因古训“将相不辱”自杀身亡;李斯备受拷打,最终夷三族。
此时的秦帝国风雨飘摇,外部反对秦国的六国遗老遗少们揭竿造反,势如破竹;内部赵高权倾朝野,“指鹿为马”。
赵高此时,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官拜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实际上成了秦帝国的“太上皇”。秦朝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李斯
三、逼反最后的柱石
章邯,官拜上将军,时为秦帝国的军事支柱,也是秦王朝最后一员统兵大将。
受命率骊山刑徒陆续攻灭义军陈胜各部,之后攻杀各地反秦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等,屡战屡胜。
巨鹿之战,因战术失误,偏师被歼灭,大将王离被楚霸王项羽俘获,章邯部救援失利,被迫退守棘原,与项羽统领的各诸侯叛军对峙。
章邯派长史司马迁回朝廷汇报战情并请求支援,可赵高竟不接见,二世皇帝更是不管不问。司马欣非常害怕,赶快奔回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仗能打赢,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输了,我们更难免一死,希望将军认真考虑!”
章邯犹疑再三,最终投降了项羽,可叹楚军因担心投降的秦军将士再叛,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仅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身免,最后的秦国精锐毁于一旦,也昭示着秦帝国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章邯
四、最后的疯狂—弑帝
章邯的倒戈,20万秦军精锐的覆灭,给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二世胡亥感觉到了性命之危,因此寝食难安,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说关东叛贼不能成气候吗,令天怎么会到如此险恶形势?
秦二世的怀疑与不满,让赵高产生恨意,一不做二不休和弟弟赵成、女婿阎乐一起发动宫变,杀死了胡亥。
仰仗自己有王室血统(自吹),准备自己登基称帝,可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天弗与,群臣弗与”,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玉玺传给了王室成员子婴,想继续做“太上皇”。
秦二世胡亥
五、恶有恶报
子婴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他不愿再重蹈秦二世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一起谋划铲除了赵高,并夷其三族。
注:据《赵正书》记载: 赵高是被秦将章邯而非子婴所杀。
不管赵高的出身如何,是不惜自残报仇的赵公子,还是野心勃勃的奸宦,他进入秦宫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杀尽秦朝宗室,致使秦朝损失大批文臣武将,这些后果都造成了曾经强盛至极的秦帝国快速覆灭。
就像历史记载的那样,赵高在秦朝的升迁史,就是一部秦帝国的亡国史,他升的越快,秦衰落的越快,当他位极巅峰时,就是吹响了大秦帝国最后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