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重新认识《论语》)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09:25:04    

《论语》开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你读懂了吗?真的没有联系吗?

海昏候墓中出土的一节竹简:孔子智(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说的是孔子迷恋《易经》,反复赞叹不已。这在其它资料中亦有表述,“韦编三绝”,说得就是孔子把穿《易经》的牛皮绳都磨断了。

其中的“智”和 "知”是通假的。古人没有那么多的字,不够用来表达其意,只好经常写“错别字”。由此想到,在《论语》开篇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知”,有可能是“智”的意思

由此说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教了半天也教不会,但是不恼怒,这才是君子”而当下流行的解释则是“一肚子学问,别人不知道,却不恼怒,乃君子风度”。二者完全不一样,这样的翻译与上下文也没有联系,彰显突兀。


前面还有两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不是也要重新翻译一下?

“学而时习之”的“”,是“时机,关键时候”的意思,“习”,是“践习”的意思,不是“复习”的意思。“说”,应该读shui,即“说服”别人,也就是教育别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知识,还挺管用(学以致用),就可以教别人了”这有别于流行的解释:“学了再反复练习,不是很快乐吗?”这明明是睁眼说瞎话,现在的小学生最讨厌的就是“一道题做十遍”这样的作业了。

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人认为“朋”的解释是“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这并不正确。 其实这里的“朋”,“肉挨肉”,是指从小一块长大的人,在甲骨文是两串玉,或两串贝壳,是一起花钱的人而“友”,在甲骨文中是“左右手一起努力”的样子,是指共同创业的人。即“在一起挣钱的人”

“朋”字的演变,是指一起享乐的人。

“友”字的演变,指同甘共苦的人。

故有“狐朋狗友”之说,狐狸在一起会各耍小聪明,各打小算盘,只能算是“朋”,而狗却同心协力,忠厚无比,堪称“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大家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不用想着挣钱),小日子真快乐!(我们请外地的朋友来青岛玩,就是来花钱的,很少有请来创业的。)

这里用的是“朋”,而不是“友”,上一句的“说”也不应该等同于“乐”,古人微言大义,用字讲究,“字越少,事越大”,不会“说”、“乐”不分,应该都 有所指,可不是随便用的。

上图中的“说”直接就改成了“乐”。要是孔子知道了,真是无语了。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当下流行的解释是:“学了再反复练,很快乐;来了许多朋友,也很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乃君子风度。这种翻译,三者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子夏在编写《论语》时,应该不会这么无厘头。孔子也不会说这种前后不着调的话。其实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第一句,学到了知识,实践后管用,不就可以教别人了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句来了一群小伙伴,高兴极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句教了半天,学不会,也不要紧,无所谓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段对应着《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说的是一个轮回关系。

《论语》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周易》的一爻,这以后再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