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什么时候被列为传统节日(七夕被定为情人节竟然是近三四十年的事?)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5 11:15:32
最初的牛郎织女故事版本竟是他俩离婚了,而且还离了好几次。要说七夕演变成情人节,不过是近三四十年的事罢了。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透彻了解七夕节的来龙去脉。
战国时期,七月初七尚未被视作节日,不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然存在,还是竹简所记载的离婚版本。而七月初七成为与针线相关的日子,得追溯到西汉,故而七夕也被称为乞巧,意在祈求心灵手巧。
后来,汉朝人寻思着,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七月的习俗颇有关联,干脆将它们融合,于是才有了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相会的说法。此时,代表织艺的织女至关重要,牛郎则如同凤凰传奇里的曾毅,没多少表现的余地。汉朝人过七夕,最重要的习俗便是穿七孔针,大概是将七根针并排起来穿线。
汉朝的文人呢,还给七夕定下了哀怨的基调,诗文里多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类的句子。然而百姓们可有意思了,任凭文人如何玩伤痛文学那一套,他们根本不吃。《西京杂记》记载:“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意思是百姓们不仅不玩悲伤那一套,还想着求子。缘由何在?只因传说神仙一年中仅在这一天能造小孩儿,那这天不求子,更待何时?就这样,七夕又多了求子这一习俗。
其实,古代文化中处处暗含着求子的期盼,例如嫦娥奔月为何带着兔子?蟾宫折桂为何非得是蟾蜍和桂树?无他,只因它们繁殖能力强罢了。
七夕不断演变,从汉朝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一罕见的乱世,战火纷飞。此时百姓对待所有节日和神仙,基本就一个主旋律——求财求寿,七夕也不例外,正所谓病急乱投医。虽显荒唐,但百姓听闻有新的神仙,纷纷前来参拜。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播开来,又有了新的情节。《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嫁人后荒废了织布,天地震怒,责令她回河东。书中还记载“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一说法,七夕于是又多了一个习俗,姑娘每人带着一只蜘蛛,让其结网,网结得好,便意味着得巧,日后必定心灵手巧。选蜘蛛呢,也合情合理,结网和织布都与线相关。所以看后世的古代文学,诸如蜘蛛精、蜘蛛侠之类,基本都是女性角色,国外的蜘蛛侠才是男的。后来蜘蛛乞巧的习俗无论如何变化,也不过是换个形式,无非是看把蜘蛛放在瓜果上还是盒子里,哪怕是棺材里结个大网,人们都会夸赞。
动荡的时期过去,古人迎来了繁荣昌盛的隋唐盛世。
众所周知,唐诗在古代地位颇高,七夕在唐朝借着唐诗盛行的东风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节日,赞颂七夕的诗篇数不胜数。唐朝对七夕还有一大贡献,便是让鹊桥这一要素深入人心。唐朝韩鄂的《岁华纪丽》记载,鹊桥已成,织女将度,都说牛郎和织女是在喜鹊搭成的桥上重逢的。那为何非得是鹊桥,而非鸭桥、鸡桥呢?这事儿说来极为好笑,只因喜鹊这种鸟在七月初会换毛,换毛期间有段时间只有头顶没毛。古人就想象这是牛郎织女相遇给鸟儿踩秃的,《风俗通》里讲:“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应为梁以渡织女也。”这个“髡”,就是古代一种剃光头的刑罚。照这么说,七夕那天喜鹊的内心OS大概是:吃着狗粮,让鸟坐牢,谈个恋爱让鸟秃头。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巫术中,喜鹊喜欢做媒,种种缘由,鹊桥成了七夕的一部分。
到了宋朝,七夕迎来了鼎盛时期,好家伙,直接晋升为法定节假日
所有习俗都升级为 PRO 版。以往有晒书的习俗,宋朝直接由皇帝牵头搞了个满朝大晒书。以往七夕只过一天,在宋朝,七夕得过上七天,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准备。初一宋朝人张作乞巧事,售卖各种七夕节所需之物,热闹非凡。
《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这乞巧市卖啥呢?除了针线、瓜果,有个小玩意儿很特别,叫摩诃勒,是个舶来品。这玩意儿是个娃娃形状的玩具,手里拿着荷叶,甚是可爱。在宋朝,这玩具极为火爆,在宋人眼中,摩诃乐就是最热门的七夕限定潮玩。限定的自然就贵,买不起的人家咋办呢?也好办,他们就买片荷叶让小孩儿拿着,装扮成摩诃勒的样子。要说 coser,还得看咱古代的。此外,还有无数宋词为七夕添彩。比如北宋秦观有一首《鹊桥仙》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毋庸置疑,宋朝的七夕堪称七夕节的巅峰模样。
唐宋时期,七夕在本质上有了些许变化。
众所周知,唐宋较为开放,女孩儿们的思想也随之开放。咱们琢磨琢磨七夕背后的两件事,一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二是针线活儿。您说思想开放的女孩儿喜欢哪个?肯定是爱情故事呀。但流传下来的习俗却是针线活儿,这就好比迪丽热巴站在跟前,家里却逼着陪二婶儿买菜,着实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才有了《禁中新月》里的“禁中新月色,还似拜新秋”。没办法,世俗所允许的七夕活动和女孩们真正钟情的事儿不一样,这或许是后来七夕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七夕最主要的习俗是掷花针,其实还是水符针
还是把针丢在水面上,借着月光看投影形状好不好。但明清的女孩儿们会创造其他自己想要的习俗。七夕不是祈求心灵手巧吗?于是女孩儿们就用凤仙花来染指甲,让指甲漂漂亮亮的,寓意心灵手巧。后来还发展出了在七夕当天美容。《淮南万毕术》记载:“七月七日午时,取生瓜叶七枚,直入北堂,向南,历以面靥,即当灭矣。”这是古人想要去掉脸上的黑斑、痣等想出来的民间偏方。
为何七夕非得选在七月初七这天,牛郎织女又是如何诞生的?
不敢保证准确,权当最后听个乐呵。先说七月初七这个日子的选定。咱们前面提到这是练针线活儿的日子,至于选定这一天的原因,说法众多,有说因为七是特殊数字的,有说和星象有关的。但问题是这类理由对老百姓没啥意义,也就没必要过这个节。所以得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七夕为何值得过?咱们知道古代男女分工是男耕女织,而七月初正好是男耕和女织的分水岭。在古代文化以北方为重的情况下,北方到了七月初,该种的地都种完了,秋收前有段时间空闲,此时家里的主要活动就是女织。到了这个时候,家家在纺织生产方面压力最大,于是人们把七月初七定为乞巧的日子,这跟考试前拜文曲
没啥区别。
再说牛郎织女的由来
开头提到他俩最早出现在秦国的竹简里,重点是秦国,这就有说法了。《史记·秦本纪》记载:“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说是一个织布的姑娘吃了天上玄鸟掉落的卵,结果生了个娃,而生的这个大业就是秦人的祖宗。秦人琢磨得纪念会针织的祖宗娘,于是给天上一颗很亮的星星命名为织女。正巧秦人早期生活在汉水边上,所以他们给织女星边上的星河命名为汉,后人把星河说成是云汉、天汉,织女就这么诞生了。那牛郎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还是秦人搞出来的。秦人有过一次迁徙
其实这么梳理下来,咱们都能明白,七夕在历史中的演变环环相扣,都是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条件和需求而演变。那七夕怎么就莫名其妙变成情人节了呢?哪怕翻民国的记载,七夕也还是在乞巧啊。
其实七夕被打上情人节的标签,大约也就是近三四十年的事
我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七夕节还是原本的样子,那只能卖点针线,可要是变成情人节,那能买的东西可就多了,能赚钱呐。其实把传统节日商业化并非坏事,宋代的七夕商业化就让传统节日深入人心,不过人家也没把它硬套成情人节,而是发扬成了女儿节,女儿节才符合千家万户对七夕最质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