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有几种(现代人计时方便,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呢?)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08:36:53
21世纪,科技发达,计时工具层出不穷,手表,电子钟,智能手机,电子日历,还有精度高到逆天的原子钟,那么古人在没有电子表的时候,是如何来计时的呢?其实古人的计时工具还蛮丰富,并且有着独特的智慧,主要有以下五种计时工具
一:圭表
圭表是古人利用日影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所谓“日上三竿”表明时候已经不早了,其主要有圭和表两部分组成,圭是水平放置的,对着南北方向的尺子,表则是直立放置的由木棍或者竹竿子做的。
圭表可以通过观察影子的长度来确定节气,如表影最长的一天就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春分和秋分的表影长度则在冬至和夏至之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根据圭表的长期记录,定出一年为365.25天,圭表对我国农牧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
二:日晷
晷说文解字即为日影的意思,其主要是用石刻做成的圆形器物,他是在圭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过来的,都是利用日影来观察时间。西汉初,每天时间划分为百刻,每刻约合今十四分二十四秒。日晷是在刻有放射线条的圆形石盘中间开凿一孔,置一铜制的箭,依日
光照射产生阴影反映在所刻度来计算时间,利用日晷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已被人类延用达几千年之久,他不到已经可以精确到一天的具体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但它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那就是必须需要有太阳,夜晚和阴天则不能用。
三:滴漏
圭表和日晷阴天和夜晚不能用,而滴漏则完美地弥补了这个缺陷,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一般是用铜制成,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古人往往把一天划为一百刻,。使用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流到水壶下放置的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因为冬天水易结冰的原因,古人又用沙子来代替水,所以又有沙漏计时,自从有了刻漏划分时间的新方法,不但便利农业的操作,而且应用于社会各方面。春秋战国以来,在军事上为了严明纪律,就利用了漏刻。例如,齐国的名将田穣苴,在军门前“立表下漏”以约束军士。到了日中,监军庄贾还没有到来,田穰苴就仆表决漏,立斩庄贾以徇,三军之士皆为之震栗。又如汉昭帝死了以后,昌邑王刘贺急于继承帝位,从昌邑驰车急往长安,“夜漏未尽一刻”。漏刻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也都使用过。
四:焚香计时
这种方式最早是由寺庙里的僧人使用,当时的香规格大小都差不多,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古时,僧人以一炷檀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那时标准的一柱檀香燃尽需要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以檀香计时,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久而久之,以一炷香香计时的方法就流传到了了民间,就连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并称此为“更香”。
五: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西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水运浑天仪同伙注水使轮转动,每天一周,恰恰与地球一转一致。能自动报时,有二木人,每一刻击鼓,每一个时辰(合现在两小时)就撞这已经很接近我们的电子自鸣钟了。
古人象天法地,其具有的无穷智慧有时候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从一个小小的计时工具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