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项城市地图各镇分布(河南项城老城)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8:54:47    

百年城垣图志

袁世凯,人称袁项城,项城人。民国四公子,项城独占两个(袁克文,张伯驹)。

项城周朝初年为项子国。鲁僖公十七年夏,鲁国灭掉项子国,从此项子国国名即被取消,仅存项地名。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

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

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时变,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 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

项城卫星图古城护城河轮廓清晰

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

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

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水寨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为了航运方便,水寨镇从淮阳划给项城,项城县城由秣陵镇迁至水寨至今。

因为水寨镇地处沙颍河航道和长虹运河交汇处,是交通便捷的水陆码头,而老城没有水上运输。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县城都迁到了沙颍河边,主要还是为了发展经济。另外老城距离周口太远了,交通不方便,并且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乱,土匪横行街道,贩毒品德比较多,不安全。

老项城的城墙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据传此城按四大天门、十三太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建,从地形看由东到西象条龙故有龙城之称;城西南缺一角,据古县志记载:建城那年,城内发生一起杀父案,故抹去一角以警戒后人。城墙高三丈三,可媲美皇城,于抗日时拆毁。

项城老城是个小县城,处于穷乡僻壤之中,仅有东西南北大街,加上背街小巷约二十余条。在西大街基督教堂西,黄胡同北口东面,临街建有鼓楼一座,鼓楼用于撞钟鼓报时,楼下即街道通衢,1915年前后因扩展街道而拆除。城内胡同有朱姚乔黄四条。

宣统三年县城县城池图

旧县政府古称县衙门,座落在西大街与南小街口(旧称县前衙)相对。县衙呈长方形从迁县时修建,几经修葺增建,始具建国前的规模。

此处应为旧时县衙所在地

莲溪书院:原名明德书院,是项城封建王朝县考的地址,始建于何时不详。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梁作文扩建后,命名为“莲溪书院”。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两次重修,增设文场。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李慰乔于宅后坑地垫数十丈,修号房数十间,号板易木为石。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院改为高等小学堂。1969年2月,县在此设立老城高中至今。

相关文章